笔趣阁

恋上你看书网>法兰西1794管杀不管埋 > 第997章 拒绝援助希腊(第1页)

第997章 拒绝援助希腊(第1页)

第997章拒绝援助希腊

自法俄两国于去年1月正式签署《但泽和约》以来,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,欧洲大陆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和平态势。

往昔频繁爆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一段落,烽火硝烟得以平息,民众得以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重建生活秩序,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步复苏。

当视线聚焦于巴尔干半岛、黑海沿岸地区,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的伊斯坦布尔等地,尽管从纯粹的地理范畴而言,它们无疑是欧洲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然而,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主流社会观念中,尤其是那些秉持传统基督教文明价值观、自诩为文明代表的群体,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
这片广袤的区域长期以来居住着大量信奉异教的民众,其宗教信仰体系与基督教文明存在显著差异,这种信仰层面的分歧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到复杂的政治结构,均呈现出与西欧、中欧地区截然不同的特征。

在这些“文明欧洲人”的眼中,巴尔干与黑海地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土地上,充斥着混乱无序、蒙昧未开的景象,其城市风貌、社会秩序与他们所推崇的理性、规范的文明秩序大相径庭。

在他们的认知里,唯有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、遵循特定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西欧与中欧部分地区,才是流淌着文明血液、代表着欧洲正统的核心区域,而巴尔干、黑海及奥斯曼土耳其地区,不过是游离于主流文明边缘、未被完全驯化的异域之地,难以获得与核心区域同等的对待与尊重。

故而,当法俄两国结束冲突,正式达成了军事同盟协定,并旋即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动战争之际,欧洲社会的主流群体,在新闻报刊那铺天盖地的宣传下,从各国的统治阶层到深受传统观念熏陶的民众,大多对这场战争抱持积极支持的态度。

英国以外的“正统的欧洲人”眼中,这不仅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博弈,更是一场文明对“野蛮”、正统对“异质”的讨伐。

长期以来,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其独特的宗教信仰,与迥异于欧洲主流的文化体系,被视为欧洲文明秩序的异类,饱受偏见与排斥。

此次法俄联盟的军事行动,仿佛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“纠正”这种“异类存在”的契机,所有人相信,凭借法俄强大的军事力量,能够将所谓的“文明之光”引入这片“蒙昧之地”,重塑巴尔干与黑海地区的政治与文化格局,使之向符合欧洲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展。

在领土扩张方面,从上至下的俄国人,都展现出一种近乎狂热且极端的执念。对于俄国君主和贵族而言,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拓展疆土,乃是长久以来梦寐以求之事。

俄国一直将黑海视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,掌控这片海域意味着能极大增强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,打通南下地中海的关键通道;而巴尔干地区,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,更是成为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。

只是,俄国国内状况频出,糟糕的交通状况宛如一张破旧不堪的大网,严重阻碍了人员、物资的高效流动。经济实力的孱弱与动员能力的严重不足,犹如两条沉重的枷锁,紧紧束缚着俄国向外扩张的步伐,使得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被迫延后了将近半年之久。

反观安德鲁治下的法国,在这场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略布局中,扮演着一种相对复杂的角色。

法国在行动上大力支持麾下的傀儡势力,匈牙利和奥地利受其驱使,纷纷投身于争夺巴尔干土地与人口的激烈角逐之中。

然而,法国自身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并没有根深蒂固的核心利益诉求。其参与这场纷争,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博弈,以及对欧洲势力均衡的考量。

直到拿破仑亲率海外军团从土伦浩浩荡荡地出,即将踏上西奈半岛之时,法国才下令塞律里埃的巴尔干方面军展开行动,配合俄军,攻入罗马尼亚大公国境内。

正是由于法俄两国各自为政且行动拖沓,一个受限于国内困境,一个出于复杂战略考量,使得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,直至1799年下半年才真正拉开帷幕。

踏入新世纪,法俄联军在巴尔干、黑海以及中东等方向高歌猛进,一路攻城略地,持续取得辉煌胜利。这一系列胜利的消息如强劲的东风,迅传遍四方。

数百年来,希腊半岛上的民众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严苛的统治之下,饱受压迫与奴役,生活苦不堪言。长期积压在心底对自由的渴望,犹如被点燃的干柴,瞬间熊熊燃烧起来。

如今,看到法俄联军势如破竹,不断打破奥斯曼帝国的防线,希腊民众深受鼓舞,纷纷萌生出响应这场法俄两国主导的“基督十字军”行动、重新让希腊独立的坚定念头。

那些曾经因畏惧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,而深埋在心底的反抗情绪,此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。

尤其是那些受法国大革-命思想熏陶的希腊知识分子,他们自行动起来,撰写文章,在民间传阅,宣扬独立的思想,号召民众团结起来。

与此同时,希腊各地的秘密组织也开始频繁联络,积极谋划起义行动,准备抓住这干载难逢的时机,向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起冲击,为希腊半岛赢得独立与尊严。

然而在安德鲁的眼中,此刻处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之下的希腊,其国内状况可谓是错综复杂到了极点,矛盾如同密密麻麻的蛛网,纵横交错、盘根错节,形象地说,就仿佛是一团散着腐臭气息、难以清理的烂泥。

基于此,一旦法国贸然介入希腊事务,就如同踏入这片危险的泥沼,无论从政治、经济还是军事任何一个角度去考量,都极有可能陷入无尽的困境,最终导致付出巨大代价,却难以获得与之相称的收益,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。

从政治层面分析,希腊国内的反抗势力分散且相互倾轧。不同的政治团体各自为战,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,完全不顾及国家整体的展与稳定。他们在权力争夺、政策制定等方面纷争不断,使得希腊***势犹如一潭死水,毫无生机与秩序可言。

法国若卷入其中,不仅难以协调各方势力,还可能因支持某一派别而陷入其他派别的敌对漩涡,让自身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。

经济方面,希腊长期遭受奥斯曼土耳其的经济剥削,国内经济体系干疮百孔。农业生产因土地分配不均、赋税沉重而停滞不前,工业展更是严重滞后。

法国若对希腊进行经济援助,面临的将是一个无底洞,投入大量资源后,却难以在短期内看到经济回报,甚至可能因为希腊经济的不稳定,而导致自身经济利益受损。在另一时空中,一个小小的希腊,就差点让整个欧盟经济彻底崩溃。

军事角度来看,希腊反抗军不仅缺乏统一的军事力量,军队装备陈旧落后,士兵训练不足,关键是内部派系众多,相互倾轧。

一旦法国介入,不仅要投入大量军事资源帮助希腊训练军队、提供装备,还需直接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强大的军事力量。一旦战争陷入持久战,法国将面临巨大的军事消耗,这对法国自身的军事战略布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得不让安德鲁谨慎对待。希腊民众中大半信奉东正教(东罗马教派),这种宗教信仰的一致性,使得希腊与同样以东正教为国教的俄罗斯之间,存在着一种天然的、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。

俄罗斯长期以来对巴尔干地区就抱有强烈的扩张野心,希腊在其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安德鲁清楚地认识到,即便法国在希腊问题上投入巨大精力,最终成果也极有可能被俄罗斯轻易摘取。

正因如此,当希腊代表团的特使第三次不辞辛劳地前往巴黎,满怀期待地寻求正义法兰西的支持时,身为法国第一执政的安德鲁,毫不犹豫地借口身体不适,拒绝接见这些令他头疼不已的希腊使者。

最终,还是第三执政康巴塞雷斯出面,为了不至于让希腊方面彻底失望,同时也为了展现法国在一定程度上的姿态,用了一批过时的前装燧枪,作为无偿支援,勉强打了这些自称希腊革-命者的代表团。

……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