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风继续道:
“为避免人口过于集中,引发资源争夺和社会矛盾,
时轮阁会合理规划制定,让每一片土地都能承载适宜的人口,确保国家的和谐与繁荣。”
于是,
一场精心策划的局部战争,旨在让韩国深切体会到与大秦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,从而迫使韩王主动归顺,成为秦帝国版图的一部分。
丞相李斯进言:
“伐韩,非但求胜,更要胜得彻底,胜得让其余五国心生畏惧。”
将军蒙恬补充:
“韩地虽小,但其铁器精良,兵甲犀利,不可轻敌。
我军宜分三路,一路正面强攻,两路包抄,务必速战速决。”
秦王政点头,随即下令全国动员,选拔精锐,整备军械,同时派遣间谍至韩国,离间朝臣,搜集情报,为战事做足准备。
公元前230年春,秦军三路大军浩浩荡荡,逼近韩国边境。
正面大军由蒙恬率领,直逼韩国重镇新郑;
左翼由王翦之子王贲指挥,从东面迂回;
右翼则由老将廉颇之孙廉颇率军,沿洛水而上,意图切断韩军退路。
韩国方面闻讯,顿时慌乱,韩王安紧急召开朝会,寻求对策。
然而,面对秦军的压倒性力量,多数大臣主张议和,少数主战派的声音显得微弱无力。
韩王最终决定,一面固守新郑,一面派使者向秦国求和,试图拖延时间。
秦军未等韩使者抵达,便发动了攻势。
蒙恬所率的正面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韩军的前沿防线,直指新郑城下。
王贲的两路大军也分别完成了对韩军的包围,切断了韩国新郑与外界的联系。
秦军运用了最新的攻城器械,如铁梯、撞车、抛石机、火枪等,对新郑展开了猛烈攻击。
新郑城中的战斗异常惨烈,但秦军的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很快占据了上风。
韩军虽然英勇抵抗,但在秦军的连续攻势下,城防逐渐瓦解。
城外,秦军的后勤补给线畅通无阻,而韩军却因孤立无援,粮食和水源日益紧张。
随着新郑城墙被轰开缺口,秦军涌入城中,韩王安意识到大势已去,被迫开城投降。
秦王政接受了韩王的请降,并以宽容姿态,允许韩王保留王位。
但要求韩国开放边境,并承诺不再与他国联盟,成为秦国的属国。
秦军的胜利,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秦国整体国力和军事制度优越性的展示。
秦军的高效指挥、精良装备、强大的后勤支持以及严明的军纪,让韩国上下乃至其他诸侯国都感到震惊。
这场局部战争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了韩国与大秦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韩国归顺后,秦王政并没有立即对其施以苛政,而是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如推广秦国法律、鼓励农耕、改善交通,这不仅稳定了韩国的局势,也为后续进一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
通过这场战争,秦国成功展示了其不可抵挡的统一意志和军事实力,韩国的归顺成为了秦帝国扩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此战之后,六国震动,纷纷意识到与秦抗衡的艰难,秦国统一的步伐也因此加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