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家也有一本这样的,里面是一张张装裱过的。”
“真是有缘,这本书是我父亲早年收藏的。”
“这里有好多清末民初时期印制的兵书,看来您真是个兵书迷。”
“您家有这么多的勋章啊,这枚勋章最不寻常。您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吧?可能还是一位长呢。”
“是啊,小小年纪,知道分析推理。”
小清对李义诚军人世家的身份,立即肃然起敬。
再看一面墙上挂着两把古琴,惊喜地问道:“您也喜欢收藏古琴啊。”
“喜欢,弹不了,只能挂墙上。”
“如果不介意,我想借您这把古琴,给您弹一曲?”
“那当然好。你父亲可是古琴大家,我也想听听你从慕容先生那里真传的技艺。”
于是李义诚把琴拿了下来,放在琴桌上,示意小清弹奏。
小清在她很小的时候,父亲就手把手地教她弹琴,她非常有灵性,慢慢地也就有了父亲弹琴的风范,继承了父亲的绝学。
小清心想弹奏古琴自然选一,世人耳熟能详的曲子,这样也能和听者互动,于是弹了一曲《高山流水》。
李义诚脉脉含情地看着小清,刻画在他眼前一双温润的手,勾抹剔挑,在深色琴弦上,张弛万千气象。静静聆听,那声音似乎就是天地之间出的唯一共鸣,悠悠然,却有雷霆万钧之势。
听古琴能静心,静心能懂古琴。李义诚的心灵感受到大自然的慰藉,他的思想意念,神游于山水之间。
小清用她的琴音,还给李义诚的心灵,一片纯美与安静。
袅袅琴音,沁人心脾。如女子的身姿、升腾的烟雾、香水的飘散,慢慢浸入到李义诚的血管。
听琴如修禅,舒缓的琴乐,微妙的琴音,悠长的琴韵,可以让李义诚沉闷的心意凡静美。在这样的夜晚,这样的琴声里,最适合看着眼前画中的美人,听悠悠禅意之声,让心灵安静净明。
小清一曲终罢,李义诚从画中的美人,回到了现实。赞道:“‘高山流水觅知音’,清儿,你父亲可是迄今为止,无人能比的古琴大家。你很好地继承了他的绝学,太难得。没想到慕容先生对女儿的教导如此深厚幽远,让人敬佩。”
李义诚对小清的称呼生了变化,看小清的神情更是无以言表,对小清的爱慕之情也是越来越深厚。
西木听见他哥这么亲密地叫他的小青蛇,而且他哥的眼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小清,满眼都是爱意浓浓。
西木心里五味杂陈,醋意升腾,不禁又紧张了起来。只有西木自己心里知道李义诚喜欢小清这件事情的严重性,他的小青蛇全然不知,她正在一步步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。
晓娥家里没有书房,也没有书柜,更没有琴棋书画的这些美如画的稀罕物,这半天一直陪在小清的身边,目瞪口呆地看着小清出彩地表现自己,羡慕地说道:“小清,你竟然懂得这么多。慕容伯伯,把你培养的这么出色啊。这些我听都没听过,见也没见过,想也没想过。这半天,我一句话也插不上,就跟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。”
“晓娥,你也很厉害啊,你既聪明又善于学习。我从小跟父亲学习琴棋书画,搞得时间很紧,学习不如你。现在谁还在乎会不会这些。”
“清儿,你的这身本事,可不能小嘘。我后半辈子,就指着这些文化度缘。”李义诚由心地赞叹道。
李义诚四人在书房待了一段时间,家政通知开饭,就领着小清、晓娥来到了中餐厅。
落座时,李义诚坐在中间,西木和妈妈各坐一边,晓娥自然是坐到了西木的旁边,小清就坐到了西木妈妈的身旁。
晓娥走到哪里都不拘束,吃饭也是。
但是小清就很放不开,不仅吃得慢,而且还只夹自己附近的菜吃。
西木的母亲就给小清夹菜,小清腼腆地频频道谢,说她自己来,不用这样照顾她,但是吃着吃着,小清还是做不到自如随意地吃饭。
李义诚看着小清,因为自己离她远,不便照顾,也是感觉小清这孩子跟晓娥反差太大,就笑着对小清说:“清儿,怎么在这里很拘束,还是饭菜不合你的口味?”
小清赶紧回道:“不是的大哥,饭菜挺好吃的,只是晚饭我平时就吃得少。”
“你是不是怕长胖才不好好吃饭的?”李义诚笑着慈爱地看着小清说道。
“没有大哥,我饭量一般。”
“你个子高挑,身材匀称瘦溜,不需要减肥。多吃点。”李义诚伸长了胳膊给小清夹菜。
“哎呀,大哥我自己来。”
西木听他哥竟然对他小青蛇的身材评头论足,很是不高兴,心想他哥就是一头色狼,就知道盯着他的小青蛇乱看。
西木想提醒某些人知道自己的身份,就点道:“哥,我嫂子是不是该回来了?”
李义诚不想在这个时候提这事,就闭口不答。
西木才不管,专门点给小清,继续说:“我嫂子那脾气,她不在家还好,如果她在家,呵呵,我可不敢多言多语。”
小清这才知道李义诚虽然在网上看不到他亲人的信息,但从西木的话里话外,得知他是有家室的,而且老婆是个“母夜叉”。
这时,慕容雪又给小清打来电话。
小清这次走到房间外头接她哥的电话。
电话那头慕容雪语气着急地问:“清儿,这么久才接电话,你没事吧?你们走上没?还有多久到车行?”
小清慢吞吞地回答道:“没事哥。我们马上就吃完了。一会儿就回了。你吃过饭了吗?”
“早都吃过了。西木哥家吃饭这么晚。这个西木不知道早点往回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