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德皇帝上台后,一直存在两个致命的隐患。一是没有得到天命神剑,皇权的合法性容易受到挑战;二是白狼山会盟,使得他有把柄被人捏住,不单时时刻刻担心暴露此事,其对内对外的政策也受到牵制,无法彻底放开手脚。
但去年旱灾生后,成德皇帝很快意识到了新的隐患,那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,并且这还是由旧隐患引的。正因为忌惮白狼山会盟的幕后操控者,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,成德皇帝才变相废止了命田制度和产税制度。
自从天命皇朝成立,就建立了这两条制度,也就一直保证天命皇朝不出现极端的贫富分化现象。世上没有先知先觉的人,既然历史上没有先例,成德皇帝包括那些极力推动此事的富豪,都未曾想到,一旦启动了土地兼并,居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恶果。即使到现在,成德皇帝更多的担心,也是害怕余怀谦揪着此事不放另有目的,对政策本身弊病的担心,反而放在了其次。
余怀谦逐步把话题引到去年的灾荒上时,户部尚书杨昭德不淡定了。在地方上,赈灾是各级地方官府的事,到了中央,赈灾就是户部的事。为了掩盖政策层面的失误,也是为了保护大地主们的既得利益,在去年赈灾以后的政策检讨过程中,杨昭德做了许多手脚。
其中最关键的,就是故意忽略了命田、产税制度调整后的致命缺陷,只是修改了赈灾政策,典型的避重就轻。这些事是户部在皇帝授意下直接做的,连几位丞相都未曾合议过,就更别说朝议了。如果现在拿出来讨论,根本无法自圆其说。
“宪台大人,请恕下官愚鲁!圣上问的是如何应对狼族的入侵,可你说的这些事情,下官听了半天,却听不出两者之间有何关系!”
余怀谦捋了捋雪白的长须,继续摆他的老资格,非但不正面回答杨昭德的问题,反而慢条斯理地反问道:“昭德啊,我问你几个问题!”
对于余怀谦这种行径,邱定邦身为副相都只有忍受,杨昭德也无法直接反击,只能跟邱定邦学,用过分谦卑的姿态来反衬于怀谦的跋扈:“宪台大人请讲,下官洗耳恭听!”
余怀谦照样坦然受之:“我问你,收回甘州靠什么?”
邱定邦的建议,不单成德皇帝听出了其中的潜台词,杨昭德照样听懂了一些。他想说靠谈判来着,可他不敢,只能用冠冕堂皇的话回答:“靠圣上齐天洪福护佑、靠边军将士浴血奋战!”
余怀谦又问:“要浴血奋战,就要有高昂的士气来支撑,如今边军士气如何?”
杨昭德不敢接话了:“下官任职户部,对此不敢妄言!”
余怀谦转头看着于崇法:“于大人,你说说!”
于崇法也有点挠头。从政治正确的角度上来说,在今天这样的场合,必须说边军士气高昂。否则一来显得成德皇帝的领导不够有力,二来显得兵部的指导不够到位。可这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,于崇法心中明白,在皇帝和兵部乃至大部分文官有意无意的压制下,边军现在的士气很低迷。
昏冥侯时期,因为过分推崇进攻战略,并且在民政管理上出现失误,确实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,但边军的士气十分高昂。当时的三十万边军,以每年十万的数量轮流进入北境扫荡,走到哪杀到哪,实在是威风得紧。
因此,在白狼山吃了败仗之后,边军就一直憋着一口气。可后面的几次扫荡,照样没有取得大的战果。不久之后成德皇帝上台,每年一次的扫荡就此结束,再也没有筹划过大的军事行动。边境上有点冲突,天命皇朝这边总是约束己方,搞得边军郁闷无比。兵部又在里面推波助澜,在人事任命、军械配备、物资供应等方面不停地设置障碍,压制军功、用人唯亲、克扣延误、以次充好等事情层出不穷。
官府是这样,边境地区的地方官员也好不到哪儿去。比如西北行营所属边军的补给,大部分靠当地官府筹措,不足的部分由中央财政补充。这些地方官员有样学样,也在中间捣鬼,自己还能顺便捞点好处。反正有中央拉偏架,他们也不用担心受到惩罚。
归结起来,有三件事情最挫伤军心士气,一是打败仗,二是高层畏战,三是待遇上的歧视。可这三条,天命皇朝边军都占齐了,士气不低迷才怪!
这也是成德皇帝和以兵部为代表的大部分文官的集体意愿。成德皇帝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,多数文官如此作为,则主要是一种报复性的情绪反弹。他们觉得,昏冥侯太宠着边军,养出来一堆骄兵悍将,老骑在文官的头上作威作福,现在换了皇帝,正好刹一刹这些兵痞的威风!
任何社会现象都有极其复杂的成因,现在边军士气低迷,也不止上面这些因素。但不管原因如何,边军士气低迷是客观现实。此刻面临狼族入侵,于崇法也不敢随意粉饰。否则万一后面战败,他就不好解释了。
因此,于崇法瞬间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据下官所知,边军士气堪忧啊!”
余怀谦又追问:“既然边军士气堪忧,于大人身为兵部主官,可曾想过要如何解决此事?”
于崇法觉得自己有点上套了,杨昭德则暗中松了口气。
刚才余怀谦扯去年旱灾的事,户部尚书的压力最大,现在话题转到边军士气上,就变成兵部尚书头疼了。若在平时,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谁做事还不出点差错?奈何眼下乃是狼族入侵的特殊时期,为了安抚舆情,肯定要拿人开刀。李定国只是作为地方将领替边军扛责,到了中央行政层面,没准也要有人出来背锅,这就说不好落到谁头上了。
“在其位谋其政,下官当然想过。不过有些积弊是从昏冥侯时期遗留下来的,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下官解决起来也是勉为其难啊!”
余怀谦可不会被这含含糊糊的说辞糊弄过去:“积弊?到底有什么积弊?”
于崇法心底暗自叫苦。
在民生方面,成德皇帝上台后,不再年年组织远征,确实舒缓了财政压力,使得民生有所恢复。尽管因为变相废除命田、产税制度,导致贫富差距加大,但工商业的繁华掩盖了底层真相,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,失地农民依然能够找到生计。不考虑那么长远的话,民生方面的表现要比昏冥侯时期好一些。
但在军事方面,天命皇朝出现了极大的衰退。前面分析过边军士气低迷的原因,士气低迷其实就是军事能力衰退的表现,两者的内在原因是一回事。说白了,就是皇帝和大部分文官不希望军队强盛,军队自然就强盛不起来。
于崇法心中也明白,军队是有很多积弊,但多数是成德皇帝上台后积累的。反倒是在前朝,军队的作战、训练、军备、后勤乃至士气都要出现在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