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竹简,那是她父亲蔡邕的遗作,记录着一代鸿儒的学识与思想。
战火无情,不仅摧毁了家园,也带走了她的父亲,这让她一度陷入悲痛之中,难以自拔。
但宛城重建,百姓重拾笑容,也让她渐渐走出阴霾,开始整理父亲的文集,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生命。
“诸葛大人。”蔡文姬向诸葛志微微施礼,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坚定,“这是父亲的遗作,我想整理出来,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学问。”
诸葛志放下手中的笔,目光温和地看向蔡文姬。
他敬佩这位才女的坚韧,也理解她心中的悲痛。
他走到蔡文姬面前,接过她手中的竹简,感受着竹简的粗糙质感,仿佛能触摸到蔡邕的灵魂。
“蔡小姐,你做得很好。”诸葛志的声音带着鼓励,“蔡邕先生的学问,是这世间宝贵的财富,应当让它流传下去。”
蔡文姬抬起头,她看着诸葛志,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智慧和力量,仿佛能洞悉一切。
这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安心,也升起一股重新创作的渴望。
“大人,我……我想重新写诗。”蔡文姬的声音有些犹豫,但更多的是期待,“我想将我所看到的,所感受到的,都写下来。”
“很好!”诸葛志将你的思考,你的感悟,都融入诗歌之中,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,也是对未来的启迪。
”
蔡文姬深受鼓舞,她接过诸葛志递来的笔墨,在桌案上铺开素白的绢帛。
她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,脑海中浮现出战争的残酷景象,也浮现出宛城重建后的勃勃生机。
她的笔尖在绢帛上缓缓移动,时而如行云流水,时而如疾风骤雨,一充满哲思的诗歌在笔下诞生。
“烽火连天,生灵涂炭,白骨成堆,哀鸿遍野。幸得明主,重建家园,百姓安居,重燃希望。愿得天下,止戈为武,化干戈为玉帛,天下太平。”
蔡文姬放下笔,看着眼前的诗句,心中充满了感悟。
她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
突然,她听到书房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,隐约还能听到士兵们急促的脚步声。
蔡文姬抬起头,看向诸葛志,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。
诸葛志并未回答,而是慢慢起身,朝门口走去,他的身影被灯火拉长,显得有些意味深长。
许昌,曹魏的都城,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。
曹操高坐于议事厅之上,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。
宛城战败的消息如同重锤般,狠狠地敲击着他的胸膛,让他无法喘息。
大殿之下,荀彧和程昱等谋士皆低着头,不敢直视曹操那充满怒火的眼神。
“诸葛志,此人竟然如此难缠!”曹操猛地一拍桌案,巨大的声响震得大殿都微微颤抖,桌案上精美的文书也散落一地。
“我本以为宛城唾手可得,没想到竟被他反将一军!”
荀彧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主公息怒。宛城之战,我军虽败,但并非毫无收获。诸葛志此人,确有经天纬地之才,不可小觑。但眼下,我军士气低落,粮草也略显不足,应休养生息,稳固根基,再做图谋。”
程昱也附和道:“荀彧所言极是。我军连年征战,将士们都已疲惫不堪。此时若再次兴兵,恐难奏效。不如暂且蛰伏,等待时机。”
曹操听着两位谋士的建议,内心陷入了矛盾之中。
他何尝不想休养生息?
但宛城之败,让他颜面扫地,不甘心就此罢休。
他紧紧地攥着拳头,指甲深深地陷入了掌心,带来一阵刺痛。
他深深吸了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怒火。
他知道,此时此刻,他不能被情绪左右,必须冷静地做出最理智的决策。
“好吧,”曹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就依你们所言,暂且休养生息。但诸葛志,我不会放过你的!”
与此同时,在荆州襄阳,诸葛亮正襟危坐,目光深邃地盯着地图上的宛城。
他身旁,刘备的亲信也默默注视着。
他修长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移动,宛城,许昌,江东,三国鼎立之势清晰可见。
宛城之战,虽然为诸葛志扬名,但也让曹操感受到了威胁,他必须密切关注曹操的动向,提前做好准备。
“主公,”诸葛亮转过头,看向身后的刘备亲信,语气平静地说道,“曹操此人,生性多疑,绝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。他虽然暂时退回许昌,但定会伺机反扑。我们必须加紧练兵,筹备粮草,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。”
刘备亲信点了点头
他的分析总是能抓住关键,提前预判敌人的动向。
月光如水,照耀着三国大地。
三方势力,如同三头蛰伏的猛兽,彼此虎视眈眈。
曹操的暂时退却,并非意味着战争的结束,而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。
诸葛亮紧盯着地图
而远在宛城的蔡文姬,她命运又将何去何从,一切都充满了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