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湖南战场开战,在河南的日军指挥官们就一直在谋划怎么尽快结束在河南的战事。
在28日,即湖南战场开打的第二天,李志坚将司令部内众参谋以及各师主官召集起来,所有人一致认为对面日军一定会追求尽快结束河南战事,这样避免两线作战。
内心笃定之后,李志坚将集团军特战队从战场上收回,开始安排到敌后侦察日军是否有从洛阳和嵩县退兵的安排。
之后两天的战斗日军也变得不像之前那么拼命,让防守洛阳的15军也有了日军是例行差事的感觉。
根据特战队反馈回来的情报,日军在洛阳外围的63师团,110师团、坦克第3师团、骑兵第4旅团、独立混成第3旅团,攻打嵩县的62师团、69师团、37师团、独立混成第9旅团主力都有部队集结,物资打包装车的行动,在东线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、27师团也在向西活动准备进行接应。
日军的撤退准备对于洛阳城内坚守的15军和94师是一个好事,但是李志坚对此结果并不满意,这没有实现他将日军牵制在豫西,歼灭或者重创其一部的目标。
主动权决不能都握在对手的手里,李志坚下定决心。
日军既然已经决定撤退,那么就要趁着日军已萌生退意,且将部分装备弹药都已装车的情况,让他们不能从容地撤退。
他决定对包围洛阳的日军发起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攻。
这样普通日军士兵在退的时候会有一种是被打退的感觉,进而影响其信心。
战争有时候就是打信心,有些时候信心比战斗力还关键,在开战之初,丧失了战心的国军,很多次一个师被日军一个大队,甚至一个中队追逐,关键就是看哪一方的心理上占据优势地位。
战斗就发生在5月30日夜晚,李志坚首先利用集团军特战队对沿线进行侦察,清除日军的暗哨,随后集中43军全军的火炮,对日军前沿阵地进行轰炸,随后将包括缴获坦克在内的一个师进行多点进攻,不求杀伤多少日军,主要是营造一种势,43军不惧任何日军部队,敢和日军硬碰硬。
事实也证明了李志坚安排的正确,这一战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战果,但是却给日军指挥官带去了一个难题,如果这么撤走,绝对会让底层日军认为他们是灰溜溜的撤走,而会让所有中国士兵的士气得到鼓舞。
本来久战不胜后撤退就已经影响士气,如果碰上43军一直纠缠不休,在这种情况下撤退并不是明智之举。
所以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决定给43军设下一个口袋阵,让43军自己钻进来。
日军第12军集结了3万多人,准备在43军夜袭的时候来一次突袭战,但是李志坚早就料到日军会有此反应,每天都将大量的侦察兵派出去。
日军的兵力调动不是太难侦测到的东西,得知日军当天几万人的人员调动,但是向东方向却没有大规模日军出现,且在距离43军最近的阵地上也没有增加兵力,李志坚就判断日军准备在撤退前给43军一次伏击,彻底击败他的43军以绝后患。
李志坚没有继续夜袭而去吃日军留给他的饵料,直接用炮兵对日军可疑的伏击点进行炮击,在急速射几发炮弹之后就转移阵地,在转移后不久,原炮兵阵地上就迎接到了日军的炮弹。
在侦探出日军炮兵的大概位置后,在主阵地的105毫米火炮就对可疑地点进行炮击。
前线日军觉察到伏击计划被43军看破,将情况反馈给12军司令部,内山英太郎无奈,只能停止了对43军的伏击计划。
可能由于在43军阵地前吃的亏太多,所以知道计划暴露就立即停止计划实施,而没有转为强攻。
对于日军而言,他们深知自己的弱点所在,必须要保存有生力量,这次战役都是抽空了后方的兵力后发起,如果损失太大,新占据的河南各地也无法保全。
此时的日本军队,比晋绥军还要细算账,每一仗的性价比如何,光损耗的战斗日军也是也不会再去打了,所以打到现在,洛阳城外的战斗基本就已经停止,只是为哪支部队断后,形不成合议。
但是根据冈村宁次的要求,在第二天,也就是6月1日晚必须定下撤退计划,并着手实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