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王博士率先打破沉默,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“先从结构支撑材料说起,大家有什么想法,尽管畅所欲言。”
负责结构设计的老陈微微前倾身子,神情严肃:“高强度铝合金一直是建筑框架结构的热门选择,轻质、高强度还抗腐蚀,优点众多。
可别忘了,月球那昼夜温差能达到几百摄氏度,普通铝合金在这种极端温度下频繁热胀冷缩,用不了多久就会疲劳损坏。
我觉得当务之急是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铝合金配方,增强它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材料专家小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眼中闪过一丝兴奋:“老陈这话我太赞同了。
我建议在铝合金里添加微量的钪元素,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,钪能极大地提升铝合金的强度、硬度,还能增强其耐热性,关键是不会显着增加材料的密度,简直就是为月球环境量身定制。
不过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钪的提取成本太高,后续必须全力优化提炼工艺。”
一直低头沉思的小张此时抬起头,眼神中透露出新奇的光芒:“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也不容忽视,强度高、重量轻,还耐高温、抗辐射,用来制造舱室的关键承重部件和外壳再合适不过。
但目前它的加工难度极大,尤其是在大规模制造时,误差很难控制。
我琢磨着,能不能开发一种专门用于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型3D打印技术?这样就能精准打造出智能舱室复杂的结构。”
众人听后,纷纷点头表示认可,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的讨论。
话题很快转到密封与防护材料上。
从事密封技术研究的小赵皱着眉头,满脸忧虑:“气凝胶作为隔热材料,导热系数极低,隔热性能堪称一流,能有效防止温度剧烈变化对舱室货物的影响。
可在月球的微重力环境下,它的结构稳定性实在让人担忧。
我认为必须深入研究气凝胶的改性方法,确保在微重力状态下它的隔热性能不受影响。”
另一位专家立刻接过话茬:“我觉得可以在气凝胶中添加纳米级的支撑结构,比如碳纳米管。
碳纳米管不仅能增强气凝胶的结构强度,还具备一定的抗辐射能力,而且不会对气凝胶的隔热性能产生负面影响。”
说到多层复合薄膜,研发组长神情凝重地开口:“聚酰亚胺薄膜和金属薄膜的复合工艺必须优化。
月球的强辐射环境非常棘手,很可能会削弱薄膜间的结合力。
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更稳定的复合方式,或者研发全新的粘结材料,否则难以保证舱室的密封和辐射防护效果。”
紧接着,讨论聚焦到了智能设备与通信材料上。
研究传感器的小钱满脸愁容:“月球环境对传感器的干扰太多了。
目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传感器,在辐射和温度的双重影响下,灵敏度和稳定性都会大打折扣。
我认为可以尝试采用氮化镓材料,它的耐高温、抗辐射性能都极为出色,或许能大幅提升传感器在月球环境中的可靠性。”
通信专家老孙也赶忙补充:“通信材料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。
月球的特殊电磁环境对天线和波导材料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传统的铜基导电材料在月球强辐射下,导电性很容易发生变化。
我建议研究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,石墨烯具有极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稳定性,有望成为解决通信难题的关键。
但目前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和加工技术还不够成熟,我们必须加快研发速度。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碰撞,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。
王博士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,最后站起身来,目光坚定地总结道:“大家的思路都极具价值。
接下来,各小组立刻针对这些问题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,以最快速度开展实验。
时间紧迫,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,我们必须在材料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,为月球溶洞智能舱室的建设筑牢根基。
这不仅关乎我们的科研成果,更关乎人类未来在月球的发展。”
会议结束后,科研互助小组的成员们陆续走出会议室,每个人的步伐都格外坚定,他们深知,一场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战已经打响,而他们肩负着人类在月球长期生存的希望。
在智能仓库材料研究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,研发中心又迎来了新的挑战——研制能够适应月球内外环境的机器人。
这一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,它将极大拓展人类在月球上的活动能力与范围。
在共享城技术研发中心的超大型会议室里,四周墙壁上的智能屏幕闪烁着各类数据与月球地貌模拟图。
一张环形会议桌旁,来自材料学、机械工程、电子技术等多领域的专家们再次汇聚,组成新的科研互助小组,为适应月球内外环境的机器人材料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