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恋上你看书网>凤舞天下价格一览表 > 第四十一章议军功田问身边人(第1页)

第四十一章议军功田问身边人(第1页)

于崇法正在为难的时候,成德皇帝给他解了一难:“余爱卿,边军积弊多年,一时也说不清。你刚才说那么多,到底与甘州局势有什么关系?要解甘州之围,你又有什么建议?”

前面杨昭德问类似的问题,余怀谦可以置之不理,现在皇帝问及,他却只好正面回答:“圣上,微臣以为,要解甘州之围,一线指挥自有董督帅,军资供应自有兵部,可在政策扶持方面,朝廷也应有所表示!”

说到这里,余怀谦略顿了顿,才朗声说道:“于大人也承认,如今边军士气低迷。当务之急,就是提振军心士气。为了提振军心士气,微臣有个建议,那就是设立军功田!”

听到一个“田”字,朝堂上的高官们,心里齐齐打了一声鼓。命田、产税制度没有被突破之前,高官中也有些地主,但远谈不上大地主。即使家中人口众多,了不起也就是百十亩土地。可到如今,能够参与朝议的正三品高官中,除了少数出身贫寒之人,几乎个个都是大地主。就算本人不是,本人的家族也是。

因为都是大地主,又是天命皇朝的高官,能够很方便地接触到核心信息,对于天命皇朝的地产情况,这些官员都有很直观的感受。

成德初年,天命皇朝还有庞大的地产积蓄,也即所谓的储备命田。可随着人口的增加,储备命田逐渐消耗,已经所剩无几了。而通过土地流转,分给新增人口的命田,包括农民亡故后本应该回收的命田,都逐渐集中到了地主名下。

有人可能要问,命田流转只是针对个人,国家的储备命田并不在流转的范围内,又怎么会落到个人手中?

这里面的猫腻就多了。按照命田制度,如果某户人家诞生了后代,就应该给他们家多分一份命田,如果有人亡故,则需收回一份命田。可命田允许流转之后,不管这户人家的命田是否真的生了流转,只要有人亡故,死亡人口名下的命田就会“被流转”掉,国家无法回收。而等他们家诞生新的人口时,国家却必须重新分配命田。

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,总之,经过近十年的命田流转之后,不单很多农民的命田流转到了大地主的手中,国家的储备命田同样如此。

依照原来的制度,为了保持国家储备命田的数量,必要时还可以用官方牌价强行收购私人出命田数量的田地。

这一条原来执行得比较好。那时没有大地主,因为阶梯产税的存在,小地主从田地中得到的收益也很有限,谁也不会为了百十亩田地、百十两银子的年收入跟官府较劲。现在到处都是良田万顷的级大地主,越是大地主,背后越是有高级官员的影子,又涉及到巨大的利益,要想廉价回购他们的土地,又岂是那么容易?

要想补充储备田地,除了回购,再就是开荒了。可经过千年的开,天命皇朝境内适合开垦的荒地也很有限。土地流转引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之后,开荒的度远远跟不上土地兼并的度。

一边是库存的命田不断被消耗,一边又得不到及时补充,到如今,储备命田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
余怀谦提出要设立军功田,正常情况下,这些军功田应该由国家提供,可现在国家的储备田都到了个人名下,那军功田又从哪里来?成德皇帝也清楚这个,户部每年都要统计全国的田地变化情况,储备命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。

成德皇帝也担心此事,可皇帝也不是万能的,做不到一声令下,就把地主的田地变成储备命田,只能慢慢想办法。此事的阻力太大,尽管成德皇帝一直在推动,却收效甚微。现在余怀谦突然提到设立军功田的事,成德皇帝心中一动:狼族入侵,民间要求反击的舆论压力这么大,是不是可以借用这股力量,重新把储备命田充实起来?实在不行,借力打力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把那个神秘势力逼出来?

“余爱卿,你接着说,怎么设立军功田?”

“参照命田制度,给边军将士设立军功田,军功田禁止流转,但可以世袭!”

成德皇帝扫了下面一眼,目光在辅杨奇溥的身上停留了许久。辅助皇帝协理朝政的文官之面容平和,一丝波澜没有,如果不是睁着眼睛,没准你都会以为他在入定。

今天的朝议有个不太正常的地方,就是杨奇溥一直没有言。不过辅大人向来沉稳,原来参加朝议的时候,遇到没有把握的事,他也不会轻易开口。可成德皇帝总觉得,没准今天余怀谦的表演,就是杨奇溥提前安排的,他自己却躲在后面观望。

“杨相,余爱卿的建议,你以为如何?”

杨奇溥面上不动声色,心里却略微有点意外。余怀谦关于设立军功田的建议刚起了个头,具体的内容完全没说,如果皇帝真的感兴趣,应该继续追问余怀谦才是,可皇帝却忽然问到了自己头上。这里面的味道,实在是太值得琢磨了。

杨奇溥一派宰相气度地站出来,趁着展示风度的同时,他也想好了应对方法:“启禀圣上,余大人的建议颇有新意,不过微臣不知其中的细节,暂时不敢置喙,还想再听一听!”

成德皇帝心底暗骂了一句:老滑头,居然还想置身事外,朕偏不让你如意!

“既如此,杨相你问问余大人,你都关心哪些细节,朕也跟着一起听听!”

皇帝这么坚持,杨奇溥不好再推,可他的问题问得很艺术:“余大人,你既然提出要设立军功田,肯定有一整套完善的方案,还请说出来给大家听听!”

皇帝和辅推来推去,不是不想推行军功田,而是不愿与新兴的官僚地主阶层为敌。根据余怀谦的提议,下面自然而然的一个问题,就是军功田从何而来。如果皇帝这么问了,很多不明内情的人,就会认为这是皇帝在和余怀谦唱双簧,所以皇帝不肯问。

杨奇溥也知道这点。他跟弟子徐信介大讲特讲什么政者正也,那是做人的大原则,真到具体做事的时候,他也没那么君子。杨奇溥如果这么迂腐,也就站不到今天这个位置。余怀谦今天的言,杨奇溥确实提前知道,但却不是他刻意安排的,而是余怀谦自己的主意。

整个天命皇朝的高官之中,惟一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是余怀谦。此人出身贫寒、天资一般,却乎寻常地勤奋。依靠勤奋,他从无数名门世家子弟的包围中杀出,通过层层科举考试,最终奇迹般地高中状元。然后到翰林院任文学侍从,再到御史台担任御史。

在御史台任职期间,余怀谦不畏权贵、敢于直言,逐渐成为了朝野上下的一面旗帜。永和年间,昏冥侯谁的话都不听,唯有余怀谦敢直接顶撞他。奇怪的是,向来固执的昏冥侯,对余怀谦却非常尊重,非但没有惩罚他,反而不断给他升官,很快将他提拔为左都御史,也即御史大夫的两个副手之一。

由于余怀谦在官方、民间的声望很高,加之为人方正,成德皇帝上台后,并没有将其视为昏冥侯的亲信进行打击,反而把他破格由正三品的左都御史提拔为正二品的副相。只是余怀谦的经历单一、为人方正,并不适合副相之职。可他的名气太大,成德皇帝还不好罢免他,只好找机会让他回到御史台干老本行。

余怀谦当了御史大夫之后,也没少顶撞成德皇帝。不过此人确实是一心为公,成德皇帝也拿这种自身毫无破绽的清流领袖没办法,只能别别扭扭地用着。

余怀谦是耿直,但却不傻,知道皇帝和辅在来回打太极。他的想法很简单,那就是借此机会纠正命田流转的弊端。至于是不是被别人利用,他并不是太在意。杨奇溥等人在利用他,他何尝又不是在利用这些人?

“阁老大人,我的想法也简单,军功田从储备命田中拨付!我朝现有边军三十余万,军功田基准应当高于命田,以人均十亩计,共需田地三百余万亩。此外,各级武官的军功田基数要高于普通士兵,有了战功需要额外奖励军功田,估计总共需要约五百万亩。”

凭心而论,对天命皇朝这个纵横数千里的大国来说,五百万亩土地真的不多。根据户部去年的最新统计,天命皇朝共有水田、旱地等各类可耕种土地五亿三千多万亩。而在命田流转之前,国家储备命田大体维持在八千万亩上下。可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间,八千万亩储备田几乎就都不见了。

余怀谦说到这,故意顿了一顿,以为会有人接话。可政事堂上一片寂静,连声咳嗽都听不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