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恋上你看书网>道法自然全部 > 第五十九章 论性善恶(第1页)

第五十九章 论性善恶(第1页)

在后来,开始关注他们是什么时期的人,开始关注中国的朝代,夏,商,周,周有分为西周和东周,秦,汉,汉有分为东汉和西汉,三国,三国分为魏蜀吴,晋朝,晋朝分为东晋和西晋,再到南北朝,隋朝,唐朝,五代十国,宋朝,宋有分为北宋和南宋,元朝,明朝,清朝。

儒家和道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再看佛家是东汉末年传入中国,在到后来,有又谁继承和发展了他们呢?

再后来,开始研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,人性善,可以在现实中找到,人性恶,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,那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

开始找着个问题谁最先提出来的,孟子说人性本善,荀子说人性本恶,再开始去研究他们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,荀子说的人性本恶是从生物学角度讲的。

他的逻辑很简单,人首先是生物,是生物都有自保的本能,我们都有胃,有胃就要吃东西,假如食物是有限的,你吃到了我就吃不到了,会怎么样呢?

人都有自保的本能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必然会出现争夺,利益纷争,这是不可避免的,所以人性本恶。

但人有是聪明的,知道在争夺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个结果,争夺双方同归于尽,为了避免这种结果,人类的聪明让我们发明了道德。

什么是道德呢?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,以避免出现社会解体,同归于尽的结果,道德就是这样来的。

荀子认为来自于头脑,因为人的智力水平要比动物高,所以人提前避免了这种同归于尽的结果,我们遵守道德也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产生。以此发明了道德,这就是荀子的观点。

孟子认为,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心,孟子说,侧隐之心人皆有之,羞恶之心人皆有之,是非之心人皆有之。

这个心不是心理学上的那个心,是一种超出生物层面的心,这个心存在吗?

如我们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,第一反应是什么呢?这时候就是我们的那个心起来了,我们去救小孩不是为了得到好的名声,也不是为了和他的父母做朋友。所以此心存在。

因此从他们的依据出发去理解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,发现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恶是从生物层面所说的,而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是超生物层面的,说的是心。

他们所说的并没有在一个维度上。

说到继承和发展,就到了王阳明的心学,他这个心真的存在吗?说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,我有一个发小,他结婚了,前年我回到老家过年,见到了他,他有了一个女儿,我发现他自从有了女儿之后就不一样了,他安静了,人的气质也变了,那时候我就知道,他的心安定下来了。

在讲一个,弘仁法师第一次见到慧能,慧能从广东赶往湖北,到了黄梅县东禅寺,弘仁法师去见了他,劈头第一句话就问,你从哪里来?你来求什么?

慧能就说,我从岭南哪里来,来求佛法。

弘仁法师哦了一声说,汝是獦僚人,什么是獦撩人?中原地带的汉人瞧不起南方人,把他们叫作南蛮子。接着说,汝是獦撩人如何学得了佛法。

慧能当即回到道,人有南北之分,佛性本无南北。

此言一出,弘仁法师当时心里明白,此獦撩根器大利。

根器就是智慧的根,这样的人最适合把佛法传给他,弘仁法师当时没有答应,但也没有拒绝。

于是就让去厨房淘米去了。

弘仁法师为什么不答应慧能收他为徒弟呢?那是因为弘仁法师害怕有人害他。

弘仁法师当时年岁大了,衣钵传给谁还没有确定,衣钵传承是一个继承权的问题,当时唐朝朝廷支持佛教的方丈,同时一定是地主,广有田地,所以衣钵的传承同时也是田产的继承。

弘仁法师又很高的智慧,跟慧能说,我不收你做徒弟,但我也不赶你走。

后来到了弘仁法师决定传衣钵的时候,于是把弟子们叫的跟前,让他们各做一偈,给他看看。

偈就是佛教中诗歌的题材,用一首短短的诗,来谈谈对佛法的领会。

后来弟子们回到房间里都想做还是不做,最后一致决定不做,眼看我们师傅最喜欢的弟子叫神秀,让他做了首座弟子,以后衣钵肯定是传给他的,我们也去做偈句,等于和他竞争,将来他得了衣钵,没有我们好果子吃,所以大家想好了不做。

神秀也想做还是不做,不做的话,衣钵他肯定就拿不到了,如果做了之后师傅见了说做的不好,不光得不到衣钵,还在众弟子面前失去了威望,那做还是不做呢?

后来想出来一个妙计,做还是要做的,但不要署名,在半夜三更的时候把他写在墙上,第二天早上师傅见了,说做的好,承认自己做的,若说做的不好,便不要支声。

神秀做的是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务使惹尘埃。”

这句话是说,我们要把我们的身体不仅看成是肉体,而且要看成法身,像菩提树一样。

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。菩提就是智慧的象征。

我们的心本来很干净,想明镜一般,但是来到这人世间,人世间到处都是灰尘,灰尘就是烦恼,难免会沾染上灰尘,怎么办?所以要不断地擦,不要然他沾染上灰尘。

弘仁法师看到了,心里明白一定是神秀做的,师傅对自己的弟子所达到的境界了然于胸,跟众弟子们讲,你们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背诵着个偈句。

对你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好处,私下里把神秀叫到了方丈寺,说这个偈句是不是你做的,神秀说是,汝做此偈未见本性,只在门外,未入门内。

让神秀在去做一首去给他看看。随后这几天内,神秀神思恍惚,再也做不出第二首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