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恋上你看书网>扶唐cp > 第一百二十章 一分仁心十分恩惠(第1页)

第一百二十章 一分仁心十分恩惠(第1页)

渤海吹来的咸风裹着盐卤气息,掠过北关皲裂的盐碱地。

这里自汉武置盐官以来,便是幽燕盐铁重地,唐代宗永泰年间更设长芦盐场,至僖宗朝岁输盐课达三十万石。

沈烈与赵在礼密谈后,赵在礼自行离开,沈烈则在洪少游和程宝以及几名近卫的陪同下前往北关盐池,恰巧县尉程不换在盐池,也就陪着沈烈视察起来。

沈烈站在一处盐井旁,望着井架绞盘上凝结的盐霜,听县尉程不换禀告:“自明府履新,已按章程新制重编灶户,现有煎盐灶五十六座,亭户三百二十家,衙门里簿都有名册。”

“嗯!”沈烈微微颔首,叮嘱道:“灶户的饷钱不可短缺,应分红利也要一分不少发放下去,虽然没多少钱,却是他们的血汗钱,万万不可克扣,这件事情你要盯紧了。”

说话间,沈烈俯身摩挲着盐井辘轳上的陈年包浆,忽听得夯土墙后传来一阵急速的闷咳,随后便看到一个佝偻身子的老汉自盐垛阴影里挪出,赭色面皮上沟壑纵横,像极了盐田的晒纹,眼睑也因常年烟熏火燎泛着赤红,粗布短褐前襟结满盐晶。

“老人家!”

沈烈抬手止住欲驱赶老汉的程宝,轻唤了一声。

老汉抬头望见沈烈等一众人,赶忙弯下身子:“小人给各位官爷问安,不知官爷唤小人有何吩咐?”

沈烈笑了笑:“无事,只是想寻你闲聊几句,你可是此间的灶丁?”

“回官爷话,小老儿张四,正是世代隶籍盐场的“终身灶丁”,在这盐场已经煎卤四十年了。”

老汉颤巍巍地叉手行礼时,露出腕间刺着的"盐"字墨刑,这是为防盐丁逃亡所施黥面旧制。

“哦,原来是老盐工了!”

沈烈点了点头,转身吩咐道:“取两陌青钱来。”

一陌即百文,原先盐工的酬劳为日给粟二升,二百文钱抵得上半月口粮了,虽然当下因为沈烈的宽仁与体恤,盐工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,但两百文钱对他们而言也不是小数目。

老盐工面对两陌青钱有些不知所措,不明白眼前这个气宇非凡的年轻官爷为何打赏,想接又不敢接,佝偻着腰,露出脚趾的草鞋在地上挪了一下。

沈烈瞥见,转头对程不换道:“吩咐下去,废弃的漕运麻袋以及盐袋,可分发给灶户缝衣纳鞋,待到入冬时分,再增冬衣酬劳。”

“谢官爷,小老儿替所有盐工谢官爷的大恩大德!”

老盐工跪在地上磕头,声音嘶哑如盐车轱辘。

程不换趁机赶紧介绍:“老丈,这位便是咱们长芦新任明府,你们所受恩惠皆出自沈明府的仁心仁德。”

“哎呀,原来是青天大老爷,小人真是有眼无珠,小人再给您磕头了。”老盐工跪在地上又连磕了几个响头,由于磕得急,又咳嗽起来。

“无须多礼,快起来!”沈烈弯腰扶起老盐工,关切地问道:“如今县府给的酬劳尚可,但我见老丈依旧艰难,是有克扣?还是有其他难处啊?”

老盐工倒了几口气,回道:“官爷说的没错,今时确实不同往日,之前没黑没夜地守着盘铁煎盐,眼瞅着雪盐堆成山,不仅一粒粟米拿不到,反过来自家倒欠了盐场预支本钱,如今钱粮都不缺,就是…不敢病呀,得了病也抓不起药,入那药肆,一年辛劳都要交给人家呀!”

沈烈一愣,老盐工的这番话让他觉得很耳熟,与后世的因病返贫很相似,可当下不应如此呀,赶忙问道:“为何如此?城中的药材很贵吗?还是说郎中问诊的酬金高?”

老盐工回道:“药材太贵了,买不起,像我这个岁数哦,死了也没啥,小的总要活着,也只能把钱乖乖地给人家送去。”

暮风卷起盐碱地的细碎晶粒,老盐工怔怔望着地面,远处的永济渠水在阳光下泛起青白,恰似这片土地上层层堆积的苦难。

一众人离开盐池,在程不换的引领下来到永济渠故道,程不换指着淤塞处说道:“若依宇文恺漕渠遗法,将此疏通开月河接东关渡,盐船可直抵幽州。”

说着,程不换从随身挎包内取出一份舆图,图中朱砂勾勒的盐仓位置,正与唐初盐屯旧址相合:“明府,卑职觉得可以效仿河朔三镇的旧例,令民夫以盐代庸,另征县兵疏浚河道。”

“嗯。”

沈烈望着程不换展开的舆图,点了点头。

“明府,如今北关荒滩平整出不少好地,卑职觉得可将城垣扩至运河西堤,新筑夯土城墙二里,容流民编为盐栅户。”

人祸必遭天灾。

当今,天下战乱不停,真到了人命贱如草芥的程度,横死荒野,饿殍遍地,如此也就极容易发生瘟疫,那些爆发瘟疫之处的百姓,要么逃离,那要么等死。

最近有不少难民逃到长芦。

一些是从爆发瘟疫的州县侥幸逃出来的,这些人通常是骨廋如柴,衣衫褴褛,除了嘴里还有活气外,如同行尸走肉。

还有一部分难民是从卢龙军镇逃过来,卢龙军刘仁恭暴政,再加上契丹抄掠,北地流民多循永济渠南徙,这些人看起来还算正常,只是沿途盘剥让他们已经身无分文。

程不换打算将这两类人按《户婚律》注“客户”籍,充作盐场杂役,如此一来也能让他们有个活命的机会。

其实县尉管的事情挺多挺繁杂杂,程不换也是不想辜负沈烈的厚望,故而对公务很上心,上心到事无巨细。

“你的建议很不错,可以跟冯县丞商议,拿出一个章程。”

沈烈对程不换的表现很满意,从点滴来看,程不换可以称之为能吏,是个能做事的人。

城北,化身庵坊,紧邻盐池。

夯土墙垣间,盐工的屋舍鳞次栉比。

按照旧例,这赤膊跣足的灶丁多属“盐籍”,世代不得改业,其居所规制也要依循《营缮令》,不得逾三架五椽,通常都是住在茅舍之内。

对此,沈烈有所改变,废除了不少强制之令,对于灶丁的居住环境也放宽了限制,其实就算再放宽,那些人也盖不起高门大院,无非是多砌几块砖,多加几片瓦,能避风寒而已。

坊间有孩童嬉戏,沈烈驻足观看,见那些孩童的脸上还是多有菜色,转头对洪少游低语:“记下,今年的盐课折钱,留三成购粟发放给灶户,付出了辛劳,总要吃饱嘛!”

“好的,卑职记下了,卑职替他们谢过明府!”

为官之人能有一分仁心,百姓便会得到十分实惠,程不换之前是捕头,顶多算是一个小吏,日子没比穷苦人好多少,自然也就能体会到穷苦之人的难处。

沈烈能看到这些疾苦,能为此上心,更愿意为此掏出少有官宦愿意掏的钱,这种做法让程不换真的很感动,尤为敬佩沈烈的人品,故而也更加愿意替沈烈效力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